从光环巅峰到零起点海归回国就业遇尴尬

时间:2024-07-01 17:27:14
从光环巅峰到零起点海归回国就业遇尴尬

从光环巅峰到零起点海归回国就业遇尴尬

从光环巅峰到零起点海归回国就业遇尴尬,现如今海归是越来越多,以至于回国找工作遭遇尴尬,其实这需要正确评估自身能力,把握市场动向,来看从光环巅峰到零起点海归回国就业遇尴尬。

  从光环巅峰到零起点海归回国就业遇尴尬1

他们是一群留学归来的“海归”,他们对未来都有着美丽的梦;他们曾经历过大洋彼岸的美好,但也接受着回国就业时遭遇的尴尬。

不过,乐观的他们绝大多数很快就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有的降低原本过高的就业期望,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有的则是苦苦坚持着自己的原则,认为梦想就在未来。

他们历练着、成熟着、努力着、奋斗着。他们正一点一滴从零做起,一步一步打拼未来。

记者近日采访了3位有着不同找工经历的海归,听他们讲述找工路上的辛酸笑泪。

主角1 Selina

女,25岁,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半年找工路 心态如过山车

与众多“海归”一样,Selina第一次回国找工作的心情非常兴奋,“我是从2006年11月开始全心找工作的,当时心中充满信心和希望,还不时想象着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大展拳脚的情景。”

然而,现实却很快Selina冷静下来。在2006年11月和12月两个月中,她虽然经常有面试,大多是通过电话或网络面试,但由于经验的问题,这些面试都如石沉大海,最终没有消息。

过完当年的圣诞节,迎来了2007年的新年。因为假期的缘故,Selina经历了一段极其平静的时间,没有电话,没有面试。

“当时我觉得很正常,因为各个公司年底都很忙,哪有时间招人,所以我还是开开心心地过节,并准备年后再开始第二阶段的找工。” 到2007年4月,Selina发现了一家她特别想去的公司有招聘会。

于是她铆足了劲,并争取到了2次面试机会,前后历时1个月,但最终结果并不如人意。Selina坦言,那次失败对她的打击太大了。

幸好,家人和朋友的安慰和鼓励,让她重新建立信心。一个多月后,Selina终于在6~7月中,获得了3家公司的录取通知。虽然都不是很理想,但最终Selina还是根据自身以及目前的需要确定下了一份工作。

感言

平和心态最重要

Selina坦言,在2007年被自己喜欢的公司拒绝后,她的情绪急速滑落到了谷底,“每天胡思乱想,觉得什么希望都没有了,没有公司愿意要我,什么职位也胜任不了。”

是家人和朋友的鼓励让她继续走了下去。“从那一天起,我每天都告诉自己,没什么大不了的,工作会有的,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Selina说,也许是心理暗示的作用,她的心情渐渐地平静了下来,渐渐地不再为一次面试或一封拒绝信而大喜大悲了。

“找工的经历真的很锻炼人。”Selina强调,当中体会最深的就是要学会乐观,以平和的心态去看事物。还有就是在最苦的时候,也要坚持再坚持。

主角2 于志宏

男,28岁,加拿大约克大学,会计硕士

名校海归成海待 依然坚持身价

几年前,于志宏从广州一所重点大学经济学系毕业后,放弃了一份已经落实的工作,选择去加拿大约克大学攻读会计硕士学位,3年后学成归国。

回广州之初,于志宏就给自己确定了找工作的“三不”:非跨国大企业不去,年薪低于10万元不去,非市中心工作不去。

原以为毕业于国际名校,回国找工作不过是件轻而易举的事。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9个月过去了,于志宏的工作还是没找到。无奈之下,他不得不开始向中小型企业投简历了,工资期望也一降再降,底线是税后每月4000元。

事实上,刚刚回国那段时间,于志宏也面试了数家单位。其间还收到过一家外企的录用通知,但薪水让他很难满意,“扣掉三金,每月能拿到手的不过3000元,就算一年后提薪也不超5000元。”

之所以不愿“屈就”,还是因为留学费用问题。于志宏说,“在加拿大读书,我一年的学习加生活费大概需要十几万元。研究生学位拿到手的话,大致要40万~50万元,我要打多少年工才能把学费赚回来?”如今,四处碰壁的他依然是“海待”。

感言

与其迁就,不如边充电边等机会

“不是我想在家啃老,而是留学这笔账算下来,我如何甘心去做一份月薪3000多元的'工作!”于志宏认为,自己不是盲目等待高薪工作机会,“

也许现在要面对一时依赖父母的局面,但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我和家人都付出了很多,与其将就一份做不长的工作,不如踏踏实实做长远的职业规划。”

有英语优势的他一点都不担心以后的工作问题,现在他正在准备注册会计师考试,“拿到这门证书后,对进‘四大’就更有把握了。”

主角3 小雪 ? 女,27岁,英国莱斯特大学工商管理学士学位

频频“转会” 选择合适自己的路

与其它“海归”的坎坷找工路不同,小雪在2005年9月回国伊始,就幸运地被中国电信广州分公司录用,负责市场策划、公关工作。

“当初我回国是为了创业,之所以进入国企工作,是想了解大企业内部的工作流程和运作模式,因为这会有助于我今后的创业。”

但一年多后,小雪觉得国企的工作模式较为死板,工作程序冗长耗时,而且她一口流利的英语几乎完全派不上用场。

2006年底,她离开了中国电信,“转会”到沃尔得英语培训机构,担任课程顾问。但不到半年的时间,她又辞职了,到安利公司做全职营销。

“不少朋友对我的选择感到不解,可我认为现在的生活状态最满意。”小雪说,因为在安利,她能接触到各行各业的人,了解到很多新事物,这才是她所追求的东西。

感言

在留学打工中逐步成熟

由于学费的高昂,小雪和很多中国留学生一样,在留学时会去打工。餐馆服务员、园丁、厨房帮厨、超市收银员……她打过很多工,但印象最深的还是去一家西餐厅当帮厨,“当时短短一个月中就赚了差不多30000元!”

小雪笑着说,因为打工她自己支付了在英国的60%生活费,并成熟了很多。不仅培养了自身的能力,而且可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打工是接触外国社会、外国人、融入所在国文化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同时也可体味靠自身能力生存的那份成就感,特别是对自身语言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好处。”

海归求职前应正确评估自身能力 留学回国就业之路是满布荆棘还是平坦畅顺?留学后回国就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记者日前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广州留学人员管理服务中心回国部部长刘必兰。

刘必兰表示,海归就业难主要是因为自身条件限制、归国留学人员就业期望值偏高和就业信息不对称以及国家就业环境所造成的。

海归回国后,求职定位要清晰,正确评估自身能力,把握市场动向,突出职业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位;

自信心要足,谦虚能给用人单位留下好的印象,但是更应多表现出一份自信;同时,还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重视企业的发展机会;适应企业文化,加强对企业忠诚度和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

  从光环巅峰到零起点海归回国就业遇尴尬2

“海归”自嘲变“海废”,花几百万留学回国后却找不到月薪1万的工作~

“海废”焦虑的背后,

是这些人没有勇气做一个主流以外的人,

他们想要在人群中永远保持优越感,

甚至延续到下一代。

有些人既想要海外的岁月静好,

又想要国内的众星捧月,

本质都是贪婪、欲望。

最近,虎嗅网上一篇《江浙沪海归废物》在留学圈大火。

Allen有一个让人羡慕的身份——“包租公”、“富二代”,家中厂房一年租金可达千万。

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海归——政治学专业毕业,刚25岁就开始读博士。

即使拥有这些光环,可他却自诩为“海归废物”——在纽约五年、香港一年,花费超过四百万,现在找个一万月薪的工作都困难。

他开销也不大,不爱车不爱潮牌更别说黄赌毒了,连玩游戏都没氪过金。最大的爱好也就是买买书,他最近还去书店打工,200元一天,很够花。

只不过,自嘲是海归废物的他,在父母眼中,却是另一副优秀的模样——学历好,人品佳,样子摆得出去。

念着在职博士,爱看书却不nerdy,情商高,待人随和,酒桌礼仪样样不差,很讨长辈喜欢。

最让Allen苦恼的还是他的父亲找他交底:“你有这样的平台,要是不做出一番事业就是废物了”。

“海废”真的是废物吗?

其实,像Allen这样的“海归废物”并不少,在豆瓣上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小组。

在这里,随处可见的是迷茫、压力、抱怨与不甘心——职场太卷、女性被催婚、大厂面试竞争力不如国内二本毕业生……

回过头来看,像Allen这样的海归,真的算是废物吗?

海归废物不一定真的废

只是他们不太符合主流的期望

“海废”焦虑的背后,是这些人没有勇气做一个主流以外的人,他们想要在人群中永远保持优越感,甚至延续到下一代。

有些人既想要海外的岁月静好,又想要国内的众星捧月,本质都是贪婪、欲望。

不过,从Allen这些个例中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留学生和以前的留学生确实有很大差异。

这跟国内大环境的改变有很大联系。

在留学生群体中,20世纪70年代前和80年代后,是一个明显的分界线。

70年代以前的人出国留学,基本上是依靠外来资金支撑:奖学金、个人资金或者公派资金;而80年代后的人出国留学,资金来源大多是家庭资金。

光从这一点来看,两代人面临的留学压力也不同——

70年代以前的留学生有沉重的改变自我命运的压力,留学的压力与高考的压力正可以相互印照。

而他们的孩子,也就是80年代往后的人,在父母提供的优渥的生活环境中,改变自己命运的压力早已消弭无形。

留学不再是自我增进的发愿,而不过是按部就班的升学,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只是顺从了父母的安排而已。

为什么留学,选什么专业,毕业后的规划......

他们可能从来没有想过,事实上他们可能也没有必要去思考,因为父辈已经给他们提供了优于国内大部分同龄人的生活条件。

这并不是说这些新一代留学生们都懒惰,只是生活条件的改变让他们出国留学的目的和自我期许也发生了变化——

“从本质而言,新一代留学生关注的是成绩,而前一代留学生关注的是本事”。前一代留学生他们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海外的眼界、资源、成绩,都将成为他们回国内竞争的资源要素。

教育从来都并不是独立与社会之外的修仙,而不过是与社会形态紧密结合的预备队培训。

海外的教育是建立在普遍的个人主义与社会自治的前提之下,所以在知识教育的同时,学会如何在社会上独立生存,建立人格的独立性,是大学的根本之道。

所以新一代的海归们在回来之后,突然发现了一件极其尴尬的事情。

他们在海外学习时,耳濡目染,植入了他们脑子的个人主义与人格独立,在国内的职场环境中从来格格不入。

而令他们感觉无力的,无非是既缺乏改变自己处境的动力,更无从理解为什么自己成绩的优异竟然在这个环境中成了屠龙之术。

另一方面,国内就业竞争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外资企业一直是吸收留学生的主要场所,不过近些年随着全球化形势的改变,外资企业不仅在招聘职位上有所减少,连外资企业本身的数量也在减少。

而新一代求职者偏爱的互联网行业,似乎也迎来了发展的瓶颈期,海归们要在众多985、211、考研落榜生,以及同为海归的群体中竞争为数不多的职位,难度属实也不小。

整体的环境、时代的风向就是如此,那些既不够拔尖、也不能跳出舒适圈的海归们,想轻轻松松就被社会认可、赞誉,这件事情本身多少都有点“乌托邦”的意味。

出国留学的性价比比在哪里?

在我们送出去的众多留学生中,出国留学无非是出于以下三个原因:看世界,学本事,找出路。

出国留学,一定要首先考虑两点:

第一,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条件能否支撑住在外求学的费用,出国后父母的生活、心理健康是否会发生变化,出国后婚姻状况会不会受到影响等等。

第二,目标是什么。目标明确会让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旦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人就会激发主动性,思考获取的途径,规划每一阶段的任务。

只有先把以上这两点想明白了,才能开始谈论留学的性价比。

新一代留学生虽然个个自嘲“海归废物”,但他们身上确实有闪光点和求职优势。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为移民的多样性,整体社会环境相对而言更加开放、包容,而它们的大学教育也很好地继承了兼容并包的理念。

它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有着更加严谨的研究态度,更加广阔的学术视野,与更加广大的世界胸怀。

从更现实的角度来看,发达国家在医疗、科技、艺术等领域确实比国内领先很多,大学在这些领域的培养模式也更契合行业发展的需要。

出国留学不仅能学到最新、最前沿的知识,还能比别人更早摸清一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以及在留学中结识到的行业专家、志同道合的朋友,都是将来求职、创业时很有帮助的资源。

出国留学另一个现实的好处则是一线城市的落户资格。这跟下一代的教育、成长更是紧密挂钩。

写在最后

教育作为一种经历,它对人的塑造是全方位的,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育投资所带来的收益不能仅仅只用物质的薪酬水平来衡量,因为物质生活越比较越焦虑,永远有人比你有钱。

低薪可以是一种常态,也可以只是一时的现象,它以什么形式存在,更多取决于个人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人生,如何用过去的经历、人脉、资源来突破发展的瓶颈。

《从光环巅峰到零起点海归回国就业遇尴尬.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